《汽车杂志》总编辑董宝青先生作客新浪

  • 2005-08-31 00:31
  • 来源:中国汽车影音网
  • 作者:小雨
  • 责任编辑:CarCAV编辑

《汽车杂志》是创刊最早的汽车杂志之一

主持人:新浪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汽车杂志》的总编辑董宝青先生给我们谈一下《汽车杂志》的发展情况,欢迎大家提问,现在请董总跟我们打个招呼。

  董宝青: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汽车杂志》好像在北方来说相对比较低调一些,网友很关心咱们的杂志,给我们先介绍一下这本杂志的情况?

  董宝青:《汽车杂志》是大陆创刊最早的汽车杂志,1980年四川创刊,在当时同时创刊的中国只有三本汽车杂志,从历史上来讲,它也是中国比较早的一本汽车杂志,很多人比较熟悉这本杂志,业内人士就更加熟悉了。

  主持人:我看版权页上写着1980年创刊,《汽车之友》是1986年。

  董宝青:比它们早得多。

  主持人:您觉得在名气上,普通读者对咱们有什么印象?

  董宝青:跟《汽车之友》比起来,我们定位高端,我们希望把这本杂志变得大众化一点。

  主持人:请您给网友介绍一下杂志的定位?

  董宝青:我刚接手这个杂志,我们当时想解决两个问题,杂志大众化和专业化的问题,另外一个是时尚读物和大众读物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我们的杂志要专业,但是专业就要专业化,我们不想把这个杂志办成少数人看的东西。另外一个时尚跟专业有冲突,如果过于专业,杂志不一定办得很时尚,我们想在这两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个杂志从我们拿到手的时候,价格定的比较高,我们往下调价格不可能,我们就把这个杂志做的物有所值,我们现在这本杂志是中国汽车杂志最厚的杂志了。

  主持人:定价是多少?

  董宝青:13块8,我们一直是13块8,大多数杂志是15块以上。

  主持人:相对来说价钱是比较低的?

  董宝青:我们杂志拿到手是128页的时候,现在是250页了,还是这个价格。

  主持人:等于说物有所值了。我一直觉得这本杂志的名称特别有意思,如果说别人提起这本杂志说,好像觉得是一类杂志,没有想到是一本杂志,当时这个名称的制定有什么一些说法没有?

  董宝青:它的名称作为一个汽车类杂志的类名词确实有优势,《汽车杂志》不仅在中国有,在美国,在其他的国家同样也有《汽车杂志》,这类名称的杂志。

  主持人:英文也是一样的?

  董宝青:对。在国外也有,我们想把国外有《汽车杂志》的国家联盟起来,做一个《汽车杂志》的联盟,大家都叫《汽车杂志》,曾经想过做这样的联盟,做一些活动,大家有一些联谊,其实是很多国家都有,但是大家都很分散。

  主持人:并没有大家想象的版权方面的东西,各自注册,在自己的国家里面,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董宝青:对。

测试板块是《汽车杂志》最成功的栏目

主持人:这应该算是咱们的优势了?

  董宝青:这是我们杂志很大的优势,确实在市场竞争当中是比较好的优势。有时候名字还是很有作用。

  主持人:能够振臂一挥都有响应的感觉。

  董宝青:对。

  主持人:有没有做过读者的调查?

  董宝青:我们自己也做过一些调查,也有调查公司帮我们调查,两年前刚接手的时候,这本杂志有很多的汽车爱好者,这部分人对我们来讲没有什么商业价值,都是车迷为主,他们给我们写信等等很多,我们就对这本杂志的读者定位进行了调整,进行了两年多的努力,对这本杂志的市场定位进行了调整以后,我们把我们的读者定位在车主和准车主这样的定位。一个是有汽车,希望在用车这方面有更加深入的用车和汽车保养这方面的深入的了解,和对这个车市有深入的了解,这是一部分的读者。

  另外一方面是准备买车的,在我们的读者群里,准备买车的读者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这两部分对我们讲商业价值更好一点。原来的汽车爱好者延续下来还是有一部分,但是我觉得前面两类已经成为了我们杂志最重要的读者了,这是我们大概目前的读者状况。

  主持人:应该说这部分的读者是比较不错的客户群的?

  董宝青:对,所以我们在整个书的构成上面,怎么样指导读者进行汽车消费,这一块作为我们《汽车杂志》的主要内容来进行调整,经过两年的工作,我觉得我们很成功,现在我们杂志读者买车这一块是我们做的最好的一部分,读者怎么样购买一辆车,使用和消费是我们做的最好的。

  主持人:我想杂志的栏目和内容肯定是根据读者的需要来设置的?

  董宝青:对。

  主持人:除了购车指南,还有其他的栏目?

  董宝青:有一些栏目是传统的栏目,比如测试这个板块,是我们《汽车杂志》做的最成功的栏目,《汽车杂志》的测试团队是国内最成熟的测试团队,这个团队也是国内比较早就对各个厂商生产的新车进行测试的团队,我们有专门的汽车测试工作室,这个团队不光是为我们的读者的杂志提供测试的项目,同时也为各大车厂提供产品的测试,在产品上市之前提供一些测试报告,为这个厂商在产品的修改和那方面进行调整,为他们提供第三方测试的报告。所以我们的测试团队,有两点:一个是他们的经验很丰富,再一个他们也做的比较客观,不像其他的杂志那样,我们做的纯粹是评价,我们是很客观地评价一辆车,希望给读者一个很准确的东西,这个方面我们做的比较多,这个是测试这一块。

  另外我们虽然不想把我们的杂志变成很技术的读物,但是我们希望解决一些读者的问题,像Q问,有问有答,这个栏目是体现了一个杂志的厚度的问题,这个杂志有技术的厚度能够应付读者的问题,这是我们在国内杂志做的很好的,我们差不多有15期的栏目,读者来信非常多,基本上所有的读者来信都回答,现在看起来我们应付不了,可能有选择来回答。但是我们希望有这样的一个平台,来为我们的读者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在国内做的最好的栏目是汽车导购这个栏目,也是我们在国内最早推出的栏目。

  虽然现在的汽车媒体对汽车资讯传播的很详细和很丰富,但是还是有很多读者,对怎么样买车非常不清楚,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做这样的板块,希望给读者在购车上面有具体的指导,就是告诉他怎么样去做,这是我们想做的,我们这个栏目也做的非常好。每天编辑部的电话是非常多。

《汽车杂志》在发行上有意识的保守了一点

主持人:我看车虫蓝边书和汽车音响王朝都是很特殊的栏目。

  董宝青:汽车音响王朝是我们独创的,在汽车杂志里面就我们有这一块,汽车发展很快,汽车音响发展也很快,其实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我们杂志都希望每一个读者在里面找到喜欢的那一部分。但是我们汽车音响这部分做出来以后,出乎我们的意料,第一个厂商很重视,第二个读者很重视,我们的栏目都有一个特征,互动性很强,熟悉我们杂志的人都知道,我们每一个栏目跟读者互动很强,希望给他们帮助,希望给他们解决一些事情。

  主持人:目前我们已经把想做的事情做的非常成功,有了一些反馈。

  董宝青:非常感谢,我想这个还是读者对我们杂志的肯定。

  我想经过我们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在过去两年时间当中,国内三大调查公司,有两大调查公司的调查数据都表明,我们杂志的市场占有率连续两年是全国第一的。国内有三大调查公司,有两大调查公司,新生代的数据和央视调查的数据,这两年我们都是排在国内汽车类杂志,市场占有率排在第一的。

  主持人:都是比较权威的评价。

  董宝青:今年我们杂志下半年我们的杂志会在原来的整个市场占有量的基础上,今年下半年还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我们发展非常快,这几个月上升都非常好。

  主持人:我发现有些杂志会有一些BPA的认证,咱们杂志有没有做过?

  董宝青:我们杂志也申请了这个BPA的认证,就是你要缴纳一部分的费用之后就来认证,对这种缴纳费用的认证,我们不是太想参加,你缴纳了费用,他给你一个认证,因为我们现在用的数据都是第三方做出调查之后,我们用它的数据,我们开始不出任何费用的,你开始让我出一笔钱给我一个认证,这个认证到底有多少人相信,我觉得这个是很可笑的。

  主持人:这是咱们自己的选择。

  董宝青:我曾经也和他们接触过,无非是收你多少钱做一个认证,我们说算了,这样的认证就不要了。

  主持人:目前的发行量是怎么样?

  董宝青:是39万份,这两个月并不是很好,但是印量还在往上走,跟市场是有关系,杂志还在变动,这两个月我们还在往上走,占到百分之37点几,是国内比较多的公司。

  主持人:在国内哪些区域?

  董宝青:我们在华东、华南都是第一,在华北是第二,全国平均我们是第一,华北我们稍微低一点,其他的区域都是排第一位的。

  主持人:在很多地方都能随时看到咱们的杂志?

  董宝青:对。在发行这一块我们还是比较保守,我们希望我们的杂志发行商能够赚钱的,因为印量比较大,如果款收不回来,会影响到印刷款的支付,我们把退刊率控制非常低,国内非常杂志像我们这样,控制在7%左右,这样能够保证我每个月发行款能够回收,我们大概是25号全国上市,但是到1号左右,这个书基本上市场上已经买不到了,我们也没有像其他的杂志一样,为了量拼命铺很多书,我们在这一块比较保守一点,以后我们可能积极一点,过去主要是财务上的问题,有意识的保守一点。

  主持人:是不是有一点饥饿疗法?

  董宝青:市场对你的书有需求,这也是发行理论,另外一种发行理论,始终保持市场上有书,我们是市场上对你的书始终有需求,就像你说的饥饿疗法。我们是始终不给够,每个月报亭对你的书有信心,他每个月还来要。我们这一个觉得比较保险,再一个各地的发行商对我们的书始终有信心。这样也是一种做法。

  主持人:我看很多杂志都是刻一张光盘送给读者,咱们杂志做过吗?

  董宝青:我们杂志也做过,这种方法很好,我们也很欣赏,杂志里面夹产品海报或者是光盘,我们觉得也是很好的促销方式,我们的发行量很大了,随便夹一张光盘,1块钱的光盘,一个月就是几十万出去了,促销对我们也是很难的事情,我们有的时候有选择性在部分城市做一些促销,不可能全国性的做,量大的时候,哪怕是促销一个里面夹一个小东西,成本很低,对我们成本非常高。

《汽车杂志》要跟汽车行业一块成长

主持人:我们杂志发行量越来越大,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的,我想肯定很多厂家都认为咱们是很好的资源,咱们对于广告是什么样的原则?

  董宝青:主要是广告公司来代理做,去年我们的广告是上升300%,今年整个汽车广告市场收缩的情况下,我们上升也是很厉害的。说明了广告商对我们杂志的选择还是很理性的。我觉得凡是很理性的这种客户来讲,一般还是会理性的选择媒体的。当我们的杂志做到最好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媒体,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战胜。我觉得我们在广告这一块做的并不是很出色,但是我们整个广告上升的势头我还是很满意。

  主持人:今年有很多的媒体都说汽车类杂志的是下降的,咱们还有上升的势头?

  董宝青:我们比去年上升了60%,我们上升是非常好的,今年不出意外的话,汽车类这一块我们广告可能会做到第一。

  主持人:您既然都说了这种话,我估计一定是没有问题的,很有信心。

  董总,广告的势头那么好,会不会挤占一些内容方面的一些页数呢?

  董宝青:内容这一块,就是现在除了每一期大概有250个P,大概广告有50到60P的广告,我们下面会把我们的杂志继续扩页,在今年10月开始,我们杂志要扩到300页。

  主持人:一本杂志做到300页?

  董宝青:对,就是从下一期开始做到300页,把内容这方面进一步扩充,保证我们的读者有多方面的资讯。

  主持人:价格还是不变的?

  董宝青:可能会变,可能不变,价格不变我们也能承受,我们在这一块比较实际,成本要跟价格合理,增加50页,增加的成本也非常高的,但是我们采取什么用价格策略,还没有最后定,但是10月份肯定是要扩出来的。

  主持人:网友提前知道了这个好消息,杂志变成了300页了,在国内杂志是第一家了?

  董宝青:是,我们一直往前走的,每年都有一个大的变化,刚好去年是10月份,扩成250页,今年10月份我们还要再往上面跳一下,不停往前走,如果没有一定的实力,我想一般的杂志是不容易这样做。

  主持人:明年要扩到400页和500页?

  董宝青:不排除,如果我们的经营状况保持这样的势头,我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主持人:对杂志发展的规划是什么样的?

  董宝青:在国内的期刊汽车类市场上来讲,我们没有把别人的谁当成我们的对手的,因为我觉得国内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国内汽车类期刊,目前来讲都还是很低的一个水准,大家都处于一个很低的发展水准,美国有四本杂志类的期刊,排在前四位都是在80万份以上的,有两本在100万本以上的,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成长这么迅速汽车消费大国,对汽车杂志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对我们来讲我们有很大的信心把期刊提升。国内有哪一本期刊做的非常好,包括我们在内都还需要提高。在整个杂志市场不停往前走的过程中,在这个市场上目前还没有哪一本杂志出现这个势头,我们现在的位置很好,我觉得我们有机会达到这个位置。

  主持人:我对您这种一直不停往前前进的精神特别的佩服。咱们准备了什么样的计划?中期计划和远期计划是什么样的?

  董宝青:当然我们会发展汽车杂志相关的刊物会继续往下做,我们做的不仅是汽车类的一本杂志,会有很多本往下走,我们一直想为这个行业服务,跟这个行业一块成长,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不是想做一天两天,赚一点钱就走人,我们是想跟行业一块成长,为这个行业的媒体做出一个事情,为这个行业不停往下做下去,绝对不想是短期行为做这本杂志,我们想长期做。

《汽车杂志》非常注重跟读者的互动

现在无论是我们围绕《汽车杂志》做的活动,都是为这个行业来服务,想促进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做的事情,这个为我们杂志的长远发展铺一点道路,不是简单想现在做一点事情。

  主持人:我咱们杂志办了个周刊。

  董宝青:周刊停了,准备改成月刊。

  主持人:《汽车导报》杂志一个刊号底下分了几本,可能是自己这本主刊不会无限量增加页数,是把它分开单独做?

  董宝青:他们的做法也是市场运作的方式,我很欣赏《汽车导报》的运作形式,但我觉得主刊不够强大,做下面的可能会有影响。有的时候做的好的时候,把一本刊分成两本,如果两本不好可以和成一本。我觉得这个都是很常见的一种做法,他们的做法也很好。我觉得如果你的主刊不够强大的话,你对下面的品牌支撑不够强,不能够提供一个很强有力的支撑的话,运作很有问题,但是那个意识是非常好的。我们有时候说不定会向他们学一学。他在往前走的时候,不是一个品牌往前走,而是几个品牌往前走,但是如果说其中一个品牌强一点的话会好很多,我觉得他们的做法不错。

  主持人:您对他们的模式也进行了分析,咱们自己是决定怎么做呢?

  董宝青:我们会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汽车杂志》上,做这本主刊,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不会排斥从里面把内容分一部分出来,形成一本新的刊物,这对我们来讲很容易做到。比如说我们有了300页、400页,分成100页,我们做一定有一个独立的刊号做一本杂志。

  主持人:弄成一个传媒集团性质的,下面有几本杂志分别进行运作?

  董宝青:叫不叫集团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你能够做多少东西出来,如果一本刊物做到400页,三本合起来200,叫不叫集团不是问题。分成独立的来运作,肯定的是适合的。这是一个发展方向,汽车媒体市场也会细分,有汽车杂志,有综合性的汽车杂志,有汽车运动,有可能是汽车音响,有可能是古典车和二手车,市场会逐步细化下来,我们不会忽略的,一定会跟着做的。

  主持人:不仅要做,而且还包括所有的大众所关心的方面。

  董宝青:现在来进,整个汽车消费市场正在逐步开始形成的时候,大众对汽车杂志的消费的细分市场有没有这么快形成,我们还在观望,去年我们汽车音响做的非常好,我们也想要不要独立出来,去年美国的杂志要想把这部分独立出来,后来还是想把这部分作为主刊的一部分,有号召力,还是跟着《汽车杂志》走。

  主持人:刚才提到了版权合作的问题,音响方面你和国外有了这么一个合作,目前来说,很多杂志都和国外一些杂志进行了版权方面的合作,或者说其他方面的更深的合作,您是怎么看合作的?

  董宝青:我觉得我们也很重视跟国外版权合作,有国外比较大的汽车类杂志跟我们谈版权合作。但是我们经过了慎重的考虑之后,最后都是没有来进行合作,以后也有可能会引进这个版权合作,那个时候可能是一种策略上的引进,不像现在这样说来依靠它。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速度是超出我们的意料的,现在各个国家比较大的汽车厂商基本上都在国内设厂来销售,国外的汽车销售跟国内是同步的。这么多的汽车,资讯这一块,基本上能够满足今天我们这一本这么厚杂志的印作。

  国外的版权和国内的版权,国外的版权处理资讯的水平上国内媒体还差一点,但是国内不能简单搬过来,这个也出现了很多的笑话,甚至有一些资讯从国外拿到国内来,是有问题的,不能简单搬过来的,因为有些车在国内销售和国外销售有很多不同。我们以后可能会引进一些版权,并不是实质性的引进,我们可能是策略性的有一些版权的合作,会有。但是实际上我们在资讯这一块来讲,我们不比世界上任何一本杂志资讯少什么,但是在处理上可能有差距,但是在资讯的丰富性上来讲,不会比它差。

  主持人:适合中国国情的是来处理资讯。

  董宝青:在处理这一块我们比他们更了解我们的读者,我们知道读者需要什么,你不能讲在欧洲销售多少钱,拿到中国来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所以我想资讯来讲,我们比国外的出版商更加了解中国的读者需要什么东西,这个是我们在国内做媒体做了这么长时间,我们对国内的读者需要什么东西,更加的清楚,有这个优势。

  主持人:这也是我们的一个优势,应该是我们作为一个了解中国市场的杂志的优势。

  您觉得我们汽车杂志在汽车的媒体当中有什么特色吗?

  董宝青:我想我们《汽车杂志》在目前在国内来讲,比较贴近我们的读者,我们的市场,再一个资讯比较丰富,从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都比较丰富,像汽车音响,包括汽车的使用这方面,整个跟汽车相关的信息,一直是非常丰富的。

  再一个我们跟读者的互动性,这个是其他杂志没办理跟我们比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拥有这么多读者很重要的因素,你这个杂志没有互动,是很难互动的,读者的水平是很高的,有的时候没有一个组给的技术背景,或者是相关的媒体背景,没办法跟读者来进行互动的交流。当然很多国内杂志是精英杂志,是办给人家看的,但是我觉得读者跟读者的互动是非常关键的,我们非常注重跟读者的互动。

  网友:这本杂志做的这么好,有影响力,特别关心的是咱们背后这个团队的一个情况,给我们稍微介绍一下?

  董宝青:我们这个团队,我本人是做媒体出身的,当然我可能也是国内最早的汽车杂志,90年就开始跑汽车了,国内最早的汽车记者。我们的副主编,测试总监是国内比较有名的测试专家,曾经到国内捷达车厂讲述过课程的。其他的我们一个年轻的团队,就是训练非常的专业。我想我们的团队目前来讲是从本土成长的,非常好的一个测试团队。

  媒体运作这一块,有些人也看到过我们的媒体运作水准,也对我们有一些了解。

  主持人:有没有更深入一些的介绍吗?

  董宝青:这个团队我要介绍我的同事,介绍太多,他们还是不太愿意。

  主持人:所以我们还是比较低调。

  董宝青:对。

  主持人:我发现杂志做了一个自己的网站?

  董宝青:那个网站目前正在维修,新版这个星期内会推出来。

  主持人:当初做自己网站的初衷是什么呢?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董宝青:当时做这个网站,大家觉得你做杂志一定要做电子版,对我们做电子版没什么意思,就是把内容贴上去,干脆做一个网站,内容都有,也便于和其他网站的合作,所以我们就自己做了一个自己的汽车传媒网,前两年把精力花在做杂志上了,网络现在也是花大力气做。像新浪汽车频道就做的非常好,我自己是每天都上去看的,我们要做有我们的特色,因为我们自己内容上本身就有特色。

  接下来我们会花费一些精力在网络上面来做,我们的读者以后会看得到的。

中国目前杂志的消费市场还不成熟

主持人:把网站定位成什么样子?

  董宝青:还是做成一个综合性的,汽车网站。我们很强调这个网站跟读者的交流,这个网站上一段时间推出来之后,感觉有点应付不了,我们有一个有问必答的频道,但是后来读者的问题太多了,但是互联网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互动性,我们很想以后坚持这个特点,但是我们来跟网友互动的时候会有所选择,但是这个特征我们不会放弃,服务网友,跟网友互动,为网友服务这一块是我们的特征,不会放弃,一定会做的很好。

  主持人:我们是把网站做成为读者服务的基地和平台。

  董宝青:我们有几万人的读者俱乐部也想放在网上运作,变成他们的一个平台,过去读者每天注册是很厉害,后来我们有点应付不了,实在没有精力弄,接下来我想告诉我们的读者,我们会把系统升级,投入相关的人力和物力进去,把这个功能强化做好。

  主持人:对读者来说也是非常好的途径。

  董宝青:他们可能通过另外直接的方式跟编辑来交流,这也是方式了。

  主持人:我们新浪网汽车频道是一个门户的网站,您是为自己的杂志服务的网站,你觉得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董宝青:新浪网汽车频道办的比较全面和前卫,虽然是门户,我觉得汽车频道是足够强的。但是我们希望变成有我们特色的东西,我们只是希望把我们网站变成互动的活动。但是我们做出我们的特色,互动性和服务这一块做的好也有可以了。

  再怎么做对我们杂志来说也是一个服务,读者多了另外服务的渠道。

  主持人:我发现网站的域名很有特点automedia.com.cn,有点行业性的名称?

  董宝青:是。

  主持人:所有汽车方面的媒体都包括了。

  董宝青:我们会强调媒体特色,但是对我们自己来进,我想目的主席做我们杂志的传播上的一个补充,一定要有我们的特色。这个是我们对这个传播网的一个定位。

  主持人:咱们有几个网友有几个问题希望您回答一下。

  网友:《汽车杂志》的广告和内容都是名列前茅,你接手了以后都是更上一层楼,有没有什么秘诀?

  董宝青:目前中国的汽车市场还不是很成熟,整个汽车消费市场成熟了,但是杂志的消费市场不成熟,杂志是休闲读物,有钱才能读的读物。全国性的汽车类杂志,美国有四本,两本是超过100万份的,我想中国所有的汽车杂志发行量不到100万份,我们有百分之三十几,空间还是很小的,由于是杂志消费市场不成熟,可以运作的机会不是太多。但是我这个市场还是在逐步的形成,不停地做,我们过去在媒体当中有很多很成功的案例,我们汽车杂志还没有把我们的空间用到很少。我们在以后会有很多机会,把它往更加商业的程度发展。

  网友:我们《汽车杂志》的原来也是ASM团队打下的好基础,给我们介绍一下?

  董宝青:我本人喜欢ASM,我比较喜欢这本杂志,但是我觉得,我们也珍视跟他们的合作,我现在是代表四川在做这本杂志,我觉得ASM和包括这本杂志的团队来讲都是优秀的,我想在汽车杂志发展当中,ASM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但是我很重视,我希望ASM能够在中国的媒体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媒体汽车市场有它的规律。

  国外的汽车杂志拿到中国来,如果是ASM不适应市场的一些东西,和它一样的国外的版权我们也不排除的和他们合作,他们对中国汽车媒体市场是促进,他们还是希望做好我们的工作。

  主持人:也能学习一些东西,加强我们自身的发展。

  董宝青:他们有特别的独到之处,这点ASM有我们学习的地方。

  主持人:当时接手这本杂志的时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董宝青:我们跟ASM的合作,后来双方是出于某种原因,没办法合作下去,接的非常手足无措,也不是一定要接下来,但是因为某种原因合作不下去,对他们很可惜,对我们也是很可惜,但是有时候大家都不愿意合作就不好合作了,ASM到目前为止很优秀,希望他们跟其他媒体合作也能很好。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几个比较大的活动,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董宝青:一个是《汽车杂志》年度车评选活动,今年已经是第4届,第一届把年度车引进到中国做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年度车是什么意思,我主要学的北美的做法,在国内找50家专业媒体的记者,由他们组成团来进行评选,所以我们自己有自己一票,只不过用汽车杂志的反映国内的市场对行车行业发展的总体评价。每年评出来的年度车基本上反映了我们的情况。这个影响越来越大,到今年是做第4届了,我们这个也是很长远、确实地做下去,我们也不想搞很多花销的东西,我们一年一年做下去,反映汽车杂志每年发展的基本情况,这是我们想做的。

  国内的年度车评乱了,甚至汽车厂家采用不正确的情况来拿这个奖的都出现了。我们不会允许这个事情出现。去年也讲给我们帮帮忙,我说这个忙是帮不到的。我们希望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能经受的住时间的考验,我们回过头看的时候不会后悔,我们做的事情。

  另外一个事情就是对汽车广告进行评选,而且在所有的广告项目当中,唯一能够作为一个单独的产品拿出来进行评的,国外这方面评的比较多,类似的活动也比较多,其实汽车在中国高速发展之后,大家都需要有一些经验,需要有一些资料累积下来,但是这个是需要有媒体出来做的,是我们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做这点事情,也花了很多的资金进入,但是我们很愿意为《汽车杂志》做一个这样的事情,我们做了什么事情,这是我们想做这事的原因,当然信心不是很足,去年大概400、500副作品来参赛,增加了我的信心。

  我们的书基本上送给几个厂商去看,各个厂家非常的支持,主动找我们,找这个书,发展太快,也许对这个行业不断推动,所以这个事情我们是希望把它坚持做下去,每年做一届,今年我们有更大规模来运作这事情。接下来可能会推出其他的活动,但是没有考虑成熟,慢慢会再做。

  主持人:这两个项目如果效果不错,每年都在做,相信会有很好的效果。

  董宝青:以前我们也不会做,我们邀请很多高端的汽车杂志来做。当时我们做的时候压力很大,因为投很多人力、物力进去,但是现在有非常多的同行愿意跟我们一块做这样的事情,而且有非常多的厂家也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这两件活动在行业里面得到了非常大的认可,我们感到很欣慰的事就是这样的。

  主持人:做出了知名度了,对我们来讲是比较好的事情,今天的时间差不多了,非常感谢你回答了网友这么多的问题。

  董宝青:非常感谢网友对我们杂志一直以来的支持,也非常感谢新浪网对我们杂志的支持。

  主持人:今天的聊天就到这里。

  本次聊天到此结束


 

      本网所有内容,未经注明,版权一律归中国汽车影音网(CarCAV.com)所有
      欢迎转载或引用本网所载内容,但请注明来源于CarCAV.com,否则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分隔线----------------------------
    中国汽车影音网微信公众号

    改装案例库进入>>

    附近专业改装店进入>>